感性之于女艺术家创作的价值|CAFAM青年学者沙龙回顾

2023年9月1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CAFAM青年学者沙龙“艺术之真——感性之于女艺术家创作的价值”活动成功举行。参与本次沙龙的嘉宾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高高、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周博、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系系主任李笑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张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刘希言、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赵炎、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吴晶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李垚辰、独立策展人段少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总监、“多维的感性”展览策展人纪玉洁担任沙龙主持。九位对谈嘉宾基于女性艺术世界中的不同艺术实践与思想语境,以“感性之于艺术创作的价值”为议题,从文化语境、社会权力、历史脉络、媒介拓展、群体与个体秩序、艺术全球化、美术馆藏品的性别机制、社交网络等多维视角展开讨论。沙龙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对谈嘉宾发表真知灼见,问答环节气氛热烈,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

对谈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高高致辞

去年的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以其由女性策展人策划及主题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中90%均为女性艺术家的整体面貌,再次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女性艺术家的广泛关注。我在不同场合都感受到不同艺术领域对这一话题的关注。例如,今年上半年上海的西岸美术馆展出了由蓬皮杜艺术中心策划的展览,探讨了西方女性艺术家在抽象艺术中的探索。他们并非要强调艺术家的性别身份,而是希望展现女性艺术家在抽象艺术历史中的努力这一长期未受到重视的艺术面向。此外,国际的艺术市场也开始聚焦女性艺术家,尤其是少数族裔女性艺术家。今年暑期上映的电影《芭比》,以芭比娃娃为原型,探讨了女性形象的发展与女性权利运动、女性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变化等等的关系。

相对于上世纪60、70年代比较激进的女权运动来说,我们今天讨论女性艺术家的话题,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女性艺术家多元的艺术面貌,为当今的艺术领域带来更具包容与和谐的艺术氛围。


对谈嘉宾

按发言顺序


今日美术馆副馆长、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艺术委员会委员晏燕发言

关键词:性别作为问题的视角

在当代艺术世界,我们如何看待女性艺术家的角色、探讨艺术家的创作是一个重要议题。近期今日美术馆正在举办的艺术与科技双年展“第四届今日未来馆”,邀请女学者王辛担任策展人,展出有半数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我们没有刻意强调参展艺术家的性别,只是把它也作为一个问题视角,即我们品评艺术作品和展览时,往往还是谈及的艺术家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独特的思想,并能够回应展览的主题。恰巧在这个展览上,一些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从各自的情感出发,表现出对艺术与科技发展之间思考,给观者带来更为温情、更有想象延展性的视角。

无可厚非,女性在艺术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取决于不论是艺术家、策展人、还是美术馆的管理者,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艺术世界中占据更重要的角色,比如最基础的,艺术院校中,女性学生占比也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在未来可能会出现真正的转机,不论是艺术内容的创作、还是艺术机制内的话语权主导,可能会更多由女性角色来担当,这也将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概括地说,我们可能会存在两种面对女性艺术家问题讨论的情境,一种是偏当代艺术的,女性艺术家话题成为有问题意识,有话语的一种策略;另一种是偏艺术史角度探讨女性艺术家的历史情境。很显然本次“多维的感性”展览,更侧重于后者,但所选择的作品因为都是近四十年内的艺术创作,并且纳入新近的央美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毕业生作品,媒介形式也非常丰富,因此展览探讨问题的角度会更复合一些。从展览的角度来看,有几点值得分享和探讨:其一,这个展览令人印象深刻,突出在其视觉传达与空间策划的观感上,其二,策展人利用空间的动线、和空间阅读多维的角度,为观众建立打破文字阐释硬性边界的视角,形成文本观点和空间阐释的互补效果。其三、是一个建议,希望对于参展作品的梳理,能够结合艺术家成长与变化再进行归纳。例如,姜杰老师创作媒介和材料的变化、鞠婷艺术的发展等所形成新的代表性,在这个展览上,其早期作品的意义,是值得被提炼和进一步挖掘。以上是我对展览的一些分享。谢谢大家。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周博发言

关键词:安全、物质感、时尚化

在过去,艺术史主要是男性的故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女性艺术家进入了美术史的舞台。然而,一些重要的女性艺术作品常常具有挑战性,挑战着男性主导的社会和权力结构。同时,美术史中也存在很多与男性合作的女性艺术家,她们的作品可能很出色,但挑战性较低。

在中国,一个长期以来的男权社会,女性文化和视角往往受到男性文化的影响和驯化。因此,我们认可的众多杰出女性艺术家实际上是在男性文化视角下创作的。这可能导致女性艺术家在创作中缺乏深度和力量。观察了一些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后,我发现许多作品倾向于被认为安全、可爱和容易接受,而缺乏真正的挑战性和深度。在女性艺术中,有一些独特的女性意识,例如对细节和装饰的关注,这些特质可能是由于女性视角的不同而产生的。此外,许多女性艺术家作品呈现出中产阶级化的品味,强调物质感和时尚化,这在男性艺术家的作品中较少见。

总的来说,观察这些作品,我认为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男性文化视角的影响,缺乏独立性和深度。这并不是贬低女性艺术家,而是指出了一种趋势,即女性艺术家可能更容易受到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难以突破传统的限制。


艺术史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艺术学系系主任李笑男发言

关键词:女性感性的特异性

90年代的女性主义带有启蒙性质,强调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身份经验,以1990年5月举办的“女画家的世界八人展为开端,如闫平的母与子对于母亲经验的主题探索;蔡锦的美人蕉的形象被认为是女性被压抑的身体的表征;林天苗应用纺织材质彰显女性熟悉材质的力量。2000年伊始,围绕女性身体的行为艺术实践展开,如何成瑶;李 心沫、肖鲁等,这是相对激进的类型;也有像方璐、梁钥、董文敏这样的记录行为的影像艺术家,以更为多样的方式展开女性经验的话题。2000年之后的主要变化在于不再拘泥于女性身份的艺术实践,媒体呈现多样化,如梁钥、阚宣、曹斐、陈秋林、陆扬等。不少艺术家都试图摆脱女性主义的身份艺术绑架,在混杂的身份语境中展开作品,这与中国全球化的过程紧密相关。

第二个议题“感性”如何作为艺术语言形式变革的内生动力。首先感性与克罗齐意义上的直觉相似,“ 直觉即表现 ”,“语言即艺术”。另一方面,在当代,对于感性的讨论进一步从形而上的精神性下沉至身体感觉,这包括巴塔耶意义上的肉体或者劳伦斯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强调的“下沉到女性最中心”的东西。德勒兹强调延绵时间中的感觉,感觉作为一种解域的力量拥有穿越不同感觉领域或层面的能力,比如触觉对于视觉的穿越,如他《感觉的逻辑》中对培根的讨论。由此,我们看到,感性作为对抗理性,超越理性而抵达现实的工具,具有自身的解放力与生产力。也正是这一点将艺术与感性相联,尤其是现当代时期。

那么感觉是否具有性别的特异性?是否存在基于性别的独特感受是值得讨论的。这种被认为是女性的感觉是否以文化塑造以及社会处境为基础或条件?仅仅是众多差异中的一种?而非立足于两性差异?强调女性自身感觉的特异性,事实上形成了对女性自身处境问题的规避。应该将女性艺术放回到生成他们的具体语境中讨论会更有效。但显然,对于感性的强调,是带出女性生存现实问题最有力的入口。感性的表达所形成的作品表面像一道女性与认识中的现实之间的裂缝,揭示出现实的盲点与更为真实的现实。这些裂缝也像河流是大地的裂缝一样,形成新的网络与整体,改变着大地。

在后面的讨论中,很想跟大家讨论是女性感性的特异性的问题。我们知道,在女性主义思潮发展中,本质主义的女性主义思想早已被抛弃,这也是广泛被接受的。但难以否认,当我们遭遇一件艺术作品时,我们依旧能够感觉并判断出来的:这是女性的东西的时候,那个女性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些东西。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美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张晨发言

关键词:新性别主体

我们之前参加了本次展览的开幕式,今天则以会谈的形式作为总结和收尾,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学术活动安排。刚才发言的几位老师从不同角度对展览进行了讨论,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观点。

我的发言主要来自最近阅读的一本书《美杜莎的笑声》,我想它也是与我们展览的主题紧密相关的。这本书由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兼文学家埃莱娜·西苏写于1975年,书中强调了女性身体的感性力量,她批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主张女性要通过身体的写作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性。这一观点与本次展览一样强调了感性和身体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在书中西苏同样强调性别差异的重要性,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她主张要肯定性别的差异,因为差异带来了情感的变化和流动,这也与展览所强调的多维的感性相契合,由此通过文学与艺术作品展现出了一种新的性别主体的可能。这样看来,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感觉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性别主体的机会,因此无论是男性艺术家还是女性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可以充满力量和感性,在其中,重要的是理解感性和情感的作用,以及艺术的创造力量,因为感性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的,情感是流动的,而艺术的创造正成为了生成新性别主体的一条重要路径。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副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刘希言发言

关键词:个体秩序与群体秩序

女性艺术在这几十年间经历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从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对平权的争取、对身体的表现,到近年来更多对日常的关注、将身体的隐没,这个过程其实也可看作映射了女性对自身认识的一个过程——女性不需要像男性一样,女性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贡献,不一定要强调性别,她可以探索女性的审美视角和女性的逻辑秩序。

这次展览中的第二单元“秩序之感”正是对这一情况的回应。在这个单元的作品选择里,策展人在常规的理性秩序作品之外(鞠婷的空间绘画、王文婷的磨具塑造、薛文静的榫卯结构等),还选择了一些个体秩序、失序中的秩序这样不同的女性秩序角度,比如厐壔从点线面和星光色的角度对青铜器的解构、苏莘媞从一个家庭入手对人与信息之间关系的思考、张一凡用轻松明快的画面对社会失序事件的反思,等等。在我看来,这或许表明女性的秩序指向两种,一种是女性在社会运转中的秩序与位置,她是大的社会秩序里的一部分,她的行为逻辑既要符合一般的秩序,又以一种女性的工作方法和生产模式完善了后工业时代的社会生产机制(在工业时代单一的生产消费模式被打破时,女性的工作与创作可能成为讨论新的社会劳动关系的一个切入点)。另一种是她的个体秩序,生理特征和生理周期赋予她独特的观察世界和介入世界的角度,她怎样以自己的秩序表现世界的秩序,怎样在一个可能失序的世界里保持自己的秩序,或者怎样在一个秩序井然的世界里让自己处于一个渴望打破秩序又不失序的平衡之间,这些都将是观察和理解女性艺术创作的一个有意思的视角,也是这次展览提醒我们这些作品前的女性观看者去思考与回味的。


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学报《世界美术》杂志编辑赵炎发言

关键词:技术能否消解性别问题

我想结合观展体验来谈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关于媒介的拓展问题。这个展览中的作品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馆藏,大多数是学生的毕业作品,从八九十年代延续至最近的时期,从历史脉络上能够看到艺术创作中媒介的变化很明显:是从传统的架上绘画的形式逐渐走向影像、装置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这种变化反映出来的特点是中央美院自身教学语境的变化,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和引导在实践中出现的媒介的拓展和开放性的趋势。另一方面,如果把这个展览作为一个微缩样本,扩展到国内的女性艺术家创作的范畴中,甚至于放到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语境中去,实际上也能够体现出这样一个特点。我把这种变化理解成一种媒介的技术化趋势,而这个技术化趋势其实不仅仅是女性艺术的问题,也是今天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普遍问题。

由此出发,我想谈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从技术化的角度来理解媒介?如果说,在八九十年代,我们所面对的媒介概念,还或多或少是格林伯格意义上的关于艺术本体的媒介,那么在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媒介则远远超出了那个范畴,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特定的知觉延伸和表达的手段。麦克卢汉对媒介有一个经典的表述,叫做“人的延伸”,涉及到人的知觉的拓展。但是在媒介的技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人的知觉所涉及到的具身问题本身也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知觉范畴,而是进入到了更新的层面。在凯瑟琳·海勒的后人类思想那里,具身问题被数据化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今天的许多感觉性的东西,被数据化所替换和取代了,而这也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一种生存状态。

这个展览虽然聚焦于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但其中可能既体现出了女性的知觉特质,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单纯的性别问题。虽然可以认为,媒介本身并没有性别化的特征,但如何使用和表达媒介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女性的视角。比如:展览中有一件作品《虚拟的触感》非常好的体现出了女性细腻的感性知觉和技术化手段的融合。但是,在今天的当代艺术创作中,性别问题早已经不是简单的男女二元对立,而是可能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呈现出更为多元和复杂的面貌。

最后,我想抛出一个问题:在技术化时代,性别问题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比如从后人类主义的意义上来说。或者换一个角度来看,关于女性身份、女性地位这些传统艺术史中经常讨论的话题,在当下要在什么样的层面上去探讨才会有效?我认为关于这些问题至少不能再作为一种简单化的标签去理解,而是需要考虑到当下的技术化语境,将其放在更具体的案例、更具体的条件去分析和探讨,这样从性别视角出发的讨论才可能是有效的。


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吴晶莹发言

关键词:女性艺术的审美与现代性变革

我想从一个历史化的宏观视角来谈谈中国女性艺术家的出现以及她们在海外当代艺术展示中的历史溯源问题。在20世纪中国现代和当代艺术史中,我认为有两个主要问题可以讨论:

首先,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今天所见的中国女性艺术家在公共层面上的出现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艺术家的海外留学潮流相关。这些经历使得他们在创作中不仅融合了中西艺术元素,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文化诉求的先驱者和践行者,并在回国后在中国美术史上得以垂名,比如说我们耳熟能详的留法女艺术家方君璧、潘玉良,留日女艺术家何香凝、丘堤等等。这些中国早期女性艺术家的出现实际上与我们今天谈到女性艺术家身份问题时思维惯性里的“女性主义”概念或“女性主义”理论并无太多关系,而是实际上与中国社会进入到一种“现代性”之后的多维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其次,就是到1989年法国“大地魔术师”展览的召开标识着“艺术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之后,中国女性艺术家作为一个群体的艺术创作也深刻地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在海外艺术世界的亮相问题。与我们认识到的国内早期当代艺术运动女性艺术家声音较少的现象相反,1998年在德国波恩女性博物馆举办的“半边天:中国女性艺术家展”是中国当代女艺术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首次亮相。该展览是德国机构针对1996年在波恩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展览中一个女性艺术家也没有的情况而发起的。由德国机构发起启发我思考。这种现象实际成为了我们经常说中国当代艺术全球化惯常方式"inside out"的反面——"outside in",即中国当代女艺术家的集体公开亮相首先是由于西方世界的好奇而驱动的。

总之,以上引发了我对女性艺术家感性问题以及创作方式多样性的思考。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时代问题,更是个体问题,也就是每个女性所面对的问题具体为何。这或许表征了我们在当下给予女性问题以开放性的趋势。


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李垚辰发言

关键词:多视角介入藏品研究

纪老师的展览利用美术馆的藏品构建了一次跨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女性艺术家作品展览。展览的策划理念从时代美术史的发展切入,同时也注重呈现了40年来艺术作品媒介的显著变化,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女性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群体标本。这种媒介的拓展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显得格外明显,从美术馆收藏的角度观察,自2015年以来,设计类、新材料和新媒介作品有了大比例的提升。本次展览对典藏工作的开展是有益的促进,我们一直鼓励学者们多角度研究美术馆的藏品,这批藏品的组织也可以不仅限于女性艺术家的视角,还有侧面可以研究,显现很多历史的其他方面。

女性艺术家站在前台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一种时代现象,也可能是一种历史趋势,这种趋势似乎告诉我们艺术世界正在走向女性的时代。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我校在1922年开始招收女生,在此之前只招收男生,这和中国近代很多学校的情况是一样的。在1922年之后,女性学生不仅在学校中出现,还占据了很高的比例。毕业生中女性很多,但是在40年代以前,职业女性艺术家却屈指可数。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女性主要活动是在家庭中,从事社会工作的机会并不是非常普及。1949年后,女性艺术家身份得到认可,社会上有了一些女艺术家但仍然是少数,除了少数招收女生很多的年份,一般学校中女生的比例还是比较低。到了80年代,女性艺术家还没有成为主流,89年的女画家的世界展览是女艺术家走上艺术舞台的标志事件,这之后艺术院校的女生比例逐渐攀升,良好的社会条件已经使女性可以从容的进行创作。进入21世纪,女性艺术家人数增加,优秀的女艺术家层出不穷,大家关注女性艺术的重点逐渐不再是性别,而是作品本身的品质和独特性。就像在美院美术馆的收藏工作中,没有专门分出一类女性艺术家收藏,在选择作品时更注重作品的表达。

感性是一个研究女性艺术的重要切入点,但感性并不是女性专属,只不过女性的感性是独特的,更加吸引人的。这种独特性是因为男女在天生兴趣和关注点上有所不同,女性的生活视角使艺术作品独具特色,她们的贡献不可替代,尽管现在不再特别强调女性主义,但我觉得对于女性的独特性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它可以拓展我们对于人性的宽度和深度的认识。

最后,我认为展览是一个选择者的视角,反映了历史、公众、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认识的重叠。本次展览是一个尝试,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分析藏品,引发人们的思考。美术馆拥有大量藏品,需要策展人、理论家和专家来研究和挖掘,这不仅是一个结论,更是一个可供讨论的话题。美术馆的展览一定不是一个完美的结果,它一定有着明确的态度,而不是全面的,它有的时候需要争议性和不完美,需要有一些问题意识和启发性,这样才能激发新的思考。本次展览明确的从感性入手分析庞杂的女性作品就是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和思考,激发了我们的思辨。


策展人,撰稿人,博士候选人段少锋发言

关键词:女性的视角在改变艺术生态

近来,”中女时代”概念兴起,关于女性的出版、电影、艺术呈现出大爆发的趋势,女性在艺术领域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多。仅十年前,女性学者和参与者在女性艺术家展览中非常少,如果说要策划一个展览,可供邀请的活跃女性艺术家估计50人左右。近年来。现在的艺术机构,特别是在如798等画廊,对具有海归身份的,90后的,创作风格明显的女性艺术家的追捧日益增加。从近年来活跃的年轻女性艺术家可以看出这点,这些艺术家不仅在展览上数量庞大并且市场上也很成功。此外我之前做过一个数据分析,回顾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女性比例情况,从2003年到2023年二十年过去了,中国馆还没有出现过女性策展人,而女性参展艺术家比例也远低于男性艺术家,反观另外一个有趣的数据,近年来的Hyundai Blue Prize年度策展人奖项,其主要构成却是年轻的女策展人,这两个数据对比显示出从60后到90后的时代变迁中女性角色的演变。此外大学生中男女比例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从公开数据可以看到清华大学的男女比例是1:3,中央美术学院的各专业比例中也是普遍女性多于男性,所以女性艺术被关注是有这样的时代变革的因素的。

此外,关于”安全”与”不安全”的概念,有的人认为可能女性艺术家在力量上不够,或者说没有所谓的破坏性。但实际上艺术的安全和不安全对于艺术家来说就是选择中间地带,从而产生一种巅峰体验。美院毕业的艺术家曹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她近年来的作品其实是对观众和作品中的对象有挑衅意味的,通过挑衅传达了她的观点。另外,今天的社交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在社交网络中女性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小红书的用户中,约78%是女性。这也反映在艺术领域,社交网络塑造了一种女性审美观。今天的艺博会和双年展变得很相似,这种现象可能是受社交网络影响,罗振宇说互联网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女性思维,我觉得如果说互联网或社交网络对于今天艺术生态产生了影响,换个角度女性的视角在改变艺术生态。


主持人总结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总监、设计部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纪玉洁发言

今天的CAFAM青年学者沙龙活动可以说是一次高质量、有深度且真诚的对话。九位青年学者富有洞见的思想在美术馆会议室互为激荡汇流。作为主持人,我以“他者”和“学习者”的角色,听下来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嘉宾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和语境抛出了各异的观点与问题,有意思的是,其中一些回答了我在策展过程中曾考虑却无瑕深入的话题。这些观点与问题,链接了更多与女性艺术相关的学术议题,拓宽了“多维的感性”展览的学术广度与深度,使得展览主题、立意更加立体和厚实。我们虽然在谈论女性艺术家、女性艺术,谈论她们独特的艺术感知力、独特的艺术创作动力、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如果大家吸纳了今天沙龙的观点和问题,再去观看“多维的感性”展览,一定会打开思维的尺度,会获得更深入的认知和新的启迪。

此外,还有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需要在此和各位提及,中央美院美术馆以“智识”服务社会为宗旨,致力于美术馆优秀学术形象的打造,一方面努力在展览策划与学术研究的结合方面不断深耕,深化展览项目的研究性和理论维度;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研讨会、青年学者沙龙、公共教育工作坊等学术性、实验性的活动,来保持学术的鲜活度。我们今天的沙龙活动,也再次验证了以学术对谈的方式继续追问展览,拓展展览的学术研究是行之有效的,所以我要代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再次感谢晏燕、周博、李笑男、张晨、刘希言、赵炎、吴晶莹、李垚辰、段少峰九位学者的参与和大力支持!感谢参与活动的公众和同学们!


现场观众提问


与会学者合影

CAFAM青年学者沙龙

艺术之“真”:感性之于女艺术家创作的价值

时间:2023年9月1日(周五),15:00-17:00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会议室

学术主持:邱志杰

学术总监:张子康

对谈致辞:高高

学术召集&对谈主持:纪玉洁

对谈嘉宾(按发言顺序):晏燕、周博、李笑男、张晨、刘希言、赵炎、吴晶莹、李垚辰、段少峰

此项目为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多维的感性——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女艺术家作品专题展”专题学术活动


儿童公共教育活动预约表格

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请同意团体参观协议
提交预定

成人公共教育活动预约表

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请同意团体参观协议
提交预定

团体公共教育活动申请表

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请同意团体参观协议
提交预定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出版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下简称“CAFAM”),愿意将本人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包括美术馆会员活动)的涉及本人的图像、照片、文字、著作、活动成果(如参与工作坊创作的作品)提交中央美术学院用作发表、出版。中央美术学院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它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央美术学院资料库》《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资料库》等相关资料、文献、档案机构和平台,在中央美术学院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相关“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参加本次活动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遵循道德和社会公德规范,并应该具备以人为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责任自负。鼓励参加者自行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活动中一旦出现事故,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参加活动的成员应当积极主动的组织实施救援工作,但对事故本身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参加本次活动者的人身安全不负有民事及相关连带责任。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为明确肖像许可方(甲方)和使用方(乙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经双方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就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的使用达成如下一致协议:

一、 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 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 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1)、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后可作为本协议的补充协议,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活动参与者意味着接受并承担本协议的全部义务,未同意者意味着放弃参加此次活动的权利。凡参加这次活动前,必须事先与自己的家属沟通,取得家属同意,同时知晓并同意本免责声明。参加者签名/勾选后,视作其家属也已知晓并同意。

我已认真阅读上述条款,并且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出版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下简称“CAFAM”),愿意将本人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包括美术馆会员活动)的涉及本人的图像、照片、文字、著作、活动成果(如参与工作坊创作的作品)提交中央美术学院用作发表、出版。中央美术学院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它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央美术学院资料库》《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资料库》等相关资料、文献、档案机构和平台,在中央美术学院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相关“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参加本次活动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遵循道德和社会公德规范,并应该具备以人为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责任自负。鼓励参加者自行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活动中一旦出现事故,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参加活动的成员应当积极主动的组织实施救援工作,但对事故本身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参加本次活动者的人身安全不负有民事及相关连带责任。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为明确肖像许可方(甲方)和使用方(乙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经双方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就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的使用达成如下一致协议:

一、 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 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 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1)、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后可作为本协议的补充协议,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活动参与者意味着接受并承担本协议的全部义务,未同意者意味着放弃参加此次活动的权利。凡参加这次活动前,必须事先与自己的家属沟通,取得家属同意,同时知晓并同意本免责声明。参加者签名/勾选后,视作其家属也已知晓并同意。

我已认真阅读上述条款,并且同意。

团体参观协议声明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出版授权协议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以下简称“CAFAM”),愿意将本人参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包括美术馆会员活动)的涉及本人的图像、照片、文字、著作、活动成果(如参与工作坊创作的作品)提交中央美术学院用作发表、出版。中央美术学院可以以电子、网络及其它数字媒体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央美术学院资料库》《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资料库》等相关资料、文献、档案机构和平台,在中央美术学院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相关“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活动安全免责协议书

第一条

本次活动公平公正、自愿参加与退出、风险与责任自负的原则。但活动有风险,参加者应有必要的风险意识。

第二条

参加本次活动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必须遵循道德和社会公德规范,并应该具备以人为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第三条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应该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必须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观。

第四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的人身安全责任自负。鼓励参加者自行购买人身安全保险。活动中一旦出现事故,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但有互相援助的义务。参加活动的成员应当积极主动的组织实施救援工作,但对事故本身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参加本次活动者的人身安全不负有民事及相关连带责任。

第五条

参加活动者在此次活动期间应主动遵守美术馆活动秩序、维护美术馆场地及展示、展览、馆藏艺术作品及衍生品的安全。活动中一旦因个人原因造成美术馆场地、空间、艺术品、衍生品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破坏。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损失,应由参与活动者根据相应的法律条文、组织规定进行协商和赔偿。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第六条

参与活动者在参与活动时应当在美术馆工作人员及活动导师、教师指导下进行,并正确的使用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若参与者因个人原因在使用相应绘画工具、创作材料及配套设备、设施造成个人受伤、伤害他人及造成相应工具、材料、设备或设施的故障或损坏。参与活动者应当承当相应的全部责任,并主动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活动中任何非事故当事人及美术馆将不承担人身事故的任何责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肖像权许可使用协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为明确肖像许可方(甲方)和使用方(乙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经双方友好协商,甲乙双方就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的使用达成如下一致协议:

一、 一般约定

(1)、甲方为本协议中的肖像权人,自愿将自己的肖像权许可乙方作符合本协议约定和法律规定的用途。

(2)、乙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一所具有标志性、专业性、国际化的现代公共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时代同行,努力塑造一个开放、自由、学术的空间氛围,竭诚与各单位、企业、机构、艺术家和观众进行良好互动。以学院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积极策划国际、国内多视角、多领域的展览、论坛及公共教育活动,为美院师生、中外艺术家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展示的平台。作为一家公益性单位,其开展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学术性和公益性为主。

(3)、乙方为甲方拍摄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所有公教活动。

二、拍摄内容、使用形式、使用地域范围

(1)、拍摄内容 乙方拍摄的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内容包括: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②中央美术学院校园内○3由中央美术学院公共教育部策划或执行的一切活动。

(2)、使用形式 用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出版、销售附带光盘及宣传资料。

(3)、使用地域范围

适用地域范围包括国内和国外。

使用肖像的媒介限于不损害甲方肖像权的任何媒介(如杂志、网络等)。

三、肖像权使用期限

永久使用。

四、许可使用费用

带有甲方肖像作品的拍摄费用由乙方承担。

乙方于拍摄完带有甲方肖像的作品无需支付甲方任何费用。

附则

(1)、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后可作为本协议的补充协议,并不得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2)、本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勾选之日起生效。

(3)、本协议包括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活动参与者意味着接受并承担本协议的全部义务,未同意者意味着放弃参加此次活动的权利。凡参加这次活动前,必须事先与自己的家属沟通,取得家属同意,同时知晓并同意本免责声明。参加者签名/勾选后,视作其家属也已知晓并同意。

我已认真阅读上述条款,并且同意。

讲座活动预约表

姓名:
性别
联系电话:
有效证件类型: 身份证
证件号码:
电子邮箱:

温馨提示

尊敬的观众您好!感谢你参与我们的公教活动,期待您的到来!如因故不能准时参加活动,请发送短信至13261936837(梁老师)取消预约。如连续爽约三次以上,将影响您在我平台快速预约的征信,敬请理解!
快捷登录帐号密码登录
  • 手机号码
    手机号码将作为您的登录账号
  • 验证码
  • 账号
     
  • 密码
可使用雅昌艺术网会员账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