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激进——中国现代文字设计的诞生”展览通过对20世纪现代中国字体设计的文献梳理和学理推演,首次从设计学科的立场出发,形成一个小型但注重研究性的展览,呈现现代中国文字设计与中国现代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这一中国语境(Chinese context)下的设计实践中,异于西文字母逻辑的中文,本身既是设计的内容对象,往往也成为东方世界独特的创作范式与设计方法之源流,使我们有机会探索一种蕴含东方智慧的设计观与方法论,一种从汉字的大地中生长出来的设计方法。 钱君匋的文字设计 钱君匋是国际公认的中国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大师,大概做过4000多件装帧设计。钱君匋的文字设计深受日本图案文字的影响,从他1932年出版的《新时代图案文字集》可以非常直接地看到这种影响。在1930年为此书所写题记中,钱君匋不无得意地说这本书在国内出版的同类著作中“占着头名”。
钱君匋的书籍装帧设计
年轻时的钱君匋在字体设计上做过许多有意思的实验,比如在他设计的《进行曲选》(1928)、《近代的恋爱观》(1928)、《近代文学与性爱》(1931)等书封面中,我们会发现,他一度喜欢用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取代笔画以构筑汉字。这种设计使标题字有一种中西合璧的现代感和混合特征,与他在上海“十里洋场”的工作经验有关,也容易使人联想起当时对汉字罗马化或拉丁化的讨论。他的有些设计是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比如《伟大的恋爱》(1930)、《寡妇的心》(1934)、《乐谱的读法》(1934)等,杂糅了欧日风格,又带有特别的上海摩登气息。不过,钱君匋最有价值的设计尝试则是那些具有显著现代主义版式特征的文字设计,比如《文学周刊苏俄小说专号》(1931)、《时代妇女》(1934)、《申时电讯社创立十周年纪念特刊》(1936)等。这些设计虽然显示了构成主义和风格派的影响,但是钱君匋解析并突出了汉字本身在形式上的现代感和结构之美,从而把现代中文字体的设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丁氏兄弟与聚珍仿宋版 聚珍仿宋是20世纪中国最美、最经典的印刷字体之一。 丁氏兄弟先祖为杭州富商,富且好学,是晚清著名的藏书家,以“八千卷楼”闻名天下。丁氏兄弟亦“濡染家风,精于版本目录之学”。丁氏兄弟萌生创制“聚珍仿宋体”的动因,源于拟将其父丁立诚的《小槐簃吟稿》付印行世。因嫌当时流行的宋体铅字轮廓呆板,印成书刊不很雅观,就动脑筋广征宋版书籍,亲自仿写,刻制活字,命名为“聚珍仿宋”。起初,丁氏弟兄以黄杨木刻字,但工费太大才决定易木为铅,并赴上海出资聘请当时的名刻工徐锡祥、朱义葆二人合刻铅质活字,精制铜模,范铸铅字。
用聚珍仿宋字体印刷的诗集
1916年,聚珍仿宋版铅字铸成。丁氏弟兄在上海创设聚珍仿宋印书局,开始承揽印刷业务。不料,丁善之于1917 年病逝,由长兄丁辅之继续其事业。由于经营不善,中华书局于1921 年盘并了聚珍仿宋印书局,当时所接收的字体包括:已铸成的头号、二号、三号、四号、三号长体夹注五种铜模铅字,以及已摹写样本并陆续刻铸的顶号、初号、三号、五号及头号、四号长体夹注及长短体字及西夏字体共八种铜模铅字。中华书局从1922 年起开始用聚珍仿宋版排印五开大本《四部备要》,1930 年又用这款字体排印了《二十四史》。所印文献典籍印刷之精美得到了中国知识界的广泛赞誉,也给中华书局带来了可观收益。在所有聚珍仿宋版的版权页上都有“丁辅之监造”的字样。
2012-02-17
2013-12-09
201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