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4月22日至23日 9:30-17:00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学术报告厅
主办:中国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布鲁德美术馆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系
特别支持: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
主题研讨I
丹托艺术哲学/如何理解“艺术的终结”
时间:2015年4月22日 14:00-17:00
分场主持人:陈岸瑛(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 系主任)
14:00 介绍分场主持人及发言人
14:05 分场主持人开场
14:10—15:00 主题发言
发言人:Mary Wiseman 纽约大学研究生院 荣退教授
Thomas Rose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艺术系 教授
彭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
15:00—15:15 茶歇
15:15—16:15 小组讨论:陈岸瑛,Mary Wiseman,Thomas Rose,彭锋
16:15—17:00 Q&A(主讲人与观众)
学者介绍
Mary Wiseman/玛丽·怀斯曼
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哲学与比较文学荣退教授。她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撰写《罗朗·巴特之狂》(伦敦与纽约:劳特利奇出版社,1989年),此专著论述了巴特对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和历史学理论的开创性贡献。她与刘悦笛共同编撰了《当代中国艺术的颠覆策略》(莱顿与波士顿:布里尔出版社,2011),此书就西方艺术概念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当代艺术提出了若干质疑。
玛丽在美学,伦理学和艺术哲学及文学方面发表过大量文章。她是《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编辑委员会的资深委员,两次任美国美学协会的理事,并担任国际美学协会总代表。
Thomas Rose/托马斯·罗斯
著名的视觉艺术家,其多媒体作品在中国、韩国、法国、意大利、瑞典和美国等多个国家均有展出,诸如华盛顿的赫希洪博物馆、纽约的惠特尼博物馆、钟塔画廊、MoMA PS1现代艺术博物馆、苏格拉底雕塑公园、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沃克艺术中心、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和魏斯曼艺术博物馆等等。在2009年和2012年的第九届与第十二届平遥国际摄影节上,托马斯的现代摄影作品两度被授予最佳国外摄影师奖;他本人也多次在北京举行个展并参与群展。自2006年起,托马斯积极与北京电影学院开展跨文化合作,负责为来自明尼苏达大学和北京高校的艺术家、学者和学生们等一道创造交流展览、研究合作的项目。
由于托马斯在跨学科方面的积极协作及其在创建跨学科对话、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合作项目(如“校园故事”等)上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其于1999年获任明尼苏达大学人文学院费斯勒·兰伯特委员会主席一职。他创办的这些合作项目在美国全国各地的跨媒体艺术中心和Soo视觉艺术中心等均有展演。托马斯于2003年完成的、以校园故事为题材的书籍《我们从哪里开始》图文并茂,并配有音频,被沃克艺术中心、洛杉矶盖蒂艺术中心、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和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等多家机构竞相收购。罗斯先生将与他的合伙人布莱恩特·格里菲思先生(德州农工大学柯柏斯克里斯提学院教育系教授)一道,继续开展这个项目,使学生们能够更多地参与到这些合作项目中来,探索地区本位学习的多种可能性。
在意大利贝拉焦学习中心学习期间,罗斯先生曾获得1992年度洛克菲勒基金会“驻地奖学金”,曾两次荣获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奖学金,以及明尼苏达州立艺术委员会奖学金、布什基金会奖学金、麦克奈特基金会奖学金和杰罗姆基金会奖学金等。
彭锋
哲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理论系主任,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华美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国际美学协会中国代表,从事美学理论、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展览策划、剧本创作等方面的研究教学和实践。
出版学术专著13部,包括《跨界交响——美学在艺术中历险》(北京师大,2015)、《中国美学通史现代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方案:2011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美学导论》(复旦大学,2011)、《回归:当代美学11个问题》(北京大学,2009)、《西方美学与艺术》(北京大学,2005)、《完美的自然》(北京大学,2005)等,出版学术译著7部,包括《艺术的语言》(北京大学,2013)、《美学入门》(南京大学,2008)、《景观美学》(北京大学,2008)、《实用主义美学》(商务印书馆,2002)、《哲学实践》(北京大学,2002)等。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Philosophy East and West,Filozofski vestnik,International Yearbook of Aesthetic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涉及哲学、美学、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等方面;撰写艺术批评文章150余篇。
策划艺术展览200余次,包括“弥漫——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2010年意大利威尼斯),“相遇丝绸之路——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2014年乌鲁木齐),“开悟——首届中国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2011年大同),“时差——中德新媒体艺术展)(2012年德国汉诺威)。
陈岸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理论、美学、视觉文化研究和现当代艺术。著有《新乌托邦主义》(第一作者,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翻译《寻常物的嬗变》(阿瑟•丹托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和《影响我们时代的100位新锐艺术家》(弗朗西斯卡·加文著,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4年),主持“西方现代美术的观念基础和美学基础”、“当代国际设计展览机制对创新经济和文化产业的推动研究”、“影响我们时代的100位新锐艺术家”等多项科研课题,新世纪以来发表论文40余篇。曾参与策划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2011)、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研讨会(2012)、艺术史论新思维——全国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高端论坛(2013)、美国艺术史与展览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再生产——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论坛(2014)等大型学术活动。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入选清华大学“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二作者)。
主题研讨II
丹托的艺术批评
时间:4月23日 09:00—12:00
分场主持人:李军 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
09:00 介绍分场主持人及发言人
09:05 分场主持人开场
9:10—10:00 主题发言
发言人:Ewa D. Bogusz-Boltuc 艺术批评家、哲学家,任教于波兰华沙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副研究员
王春辰 美术史博士,中央美院美术馆 副研讨员
10:00—10:15 茶歇
10:15—11:15 小组讨论:李军,Ewa D. Bogusz-Boltuc,刘悦笛,王春辰,Alex Alberro
11:15—12:00 Q&A(主讲人与观众)
学者介绍
Alex Alberro/亚历山大·阿波罗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与巴纳德学院的“弗吉尼亚·布勒德尔·赖特津贴”艺术史教授。亚历山大撰写和编辑了大量当代艺术著作,其中包括《制度批判:艺术论文选集》(2009年),《观念艺术之后的艺术》(2007年),《观念艺术与政治宣传》(2004年);此外,他在杂志和画册上也发表了大量论文。亚历山大现在的出版项目为“颠倒的抽象”,侧重研究抽象艺术在拉丁美洲的诞生与发展。同时,他也在编撰另一本出版物,探究在过去二十年中形成的艺术和观看的新形式。
Ewa D. Bogusz-Boltuc/埃娃·D.·伯格兹-波图克
博士、艺术批评家、哲学家,国际艺术评论协会会员。埃娃曾在利沃夫-华沙学院学习哲学,并于波兰华沙大学获博士学位;此外,她也曾在美国圣奥拉夫学院艺术系学习。埃娃现任教于波兰华沙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其学术研究方向包括博物馆学和艺术批评的哲学基础。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曾任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现任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兼常务理事,韩国艺术哲学学会(KAPA)顾问,《美学》杂志执行主编,Comparative Philosophy编委。主要著作有《分析美学史》、《生活美学》、《艺术终结之后》、《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视觉美学史》、《生活中的美学》、《当代中国美学研究(1949-2009)》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当代中国艺术激进策略》,布里尔出版社2011年版)、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生活美学》,剑桥学者出版社2014年版)《美学国际:当代国际美学家访谈录》(主编)《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主编),译著有《艺术及其对象》《环境与艺术》《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等,在《国际美学年刊》《东西思想研究》等发表英文论文多篇,其《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审美即生活,艺术即经验》曾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
王春辰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史学博士,中央美院美术馆副研讨员,从事现代美术史及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2012年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聘为特约策展人;2013年担任第5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担任英国学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当代中国艺术杂志》副主编及担任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中国当代艺术丛书》主编。先后在首尔、明尼阿波利斯、纽约、东京、伦敦等地高校讲学、演讲。2015年春季泰特访问研究员。
出版(《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的终结之后》、《美的滥用》、《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艺术史的语言》、《艺术简史》)等译著;2009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奖(CCAA)”并出版《艺术介入社会》。2013年出版《艺术的民主》和《图像的政治》。
策划“透视:中国当代艺术展”(2008)、“超自然:中国新世纪摄影展”(2008)、“迷局:中国影像五人展”(2008)、“同行——2009德中当代艺术展”(2009)、“现实的游牧”(2010)、CAFAM双年展(2011)、“创异的喜悦——中国70后艺术展”(2012)、“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展”(2012)、“观念维新——中国当代摄影简史”(2012)、“深圳首届独立动画双年展——心灵世界:作为虚拟工程的艺术”(2012)、“变位——中国艺术方式的威尼斯显现”(2013)、“Future Returns: Contemporary Art from China”(2014)等。
李军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艺术史学者。198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96-1997、2002-2004 年、2011-2012 年 和 2013 年, 分 别 在 巴 黎 国 际 艺 术 城、 法 国国家遗产学院、巴黎第一大学、哈佛大学本部和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 中心,从事文化遗产和跨文化、跨媒介艺术史研究。2014 年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 客座教授。
出版专著:《家的寓言——中国当代文艺的身份与性别》(作家出版社,1996 年)、 《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年)、《出生前的踌躇——卡夫 卡新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缪司的神庙——博物馆、教堂与现代艺 术史体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学术自选集:《穿越理论与历史—— 李军自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译著:《宗教艺术论》(华夏出版社, 1991 年)、《拉斐尔的异象灵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年);即将出版著作:《沈 从文的图像转向——一项跨媒介的视觉文化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 年)、《建 筑与诗歌——林徽因、梁思成早期建筑设计与思想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 年)。
主题研讨III
丹托的艺术批评
时间:4月23日 14:00—17:00
分场主持人:宋晓霞 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
14:00 介绍分场主持人及发言人
14:05 分场主持人开场
14:10—15:00 主题发言
发言人:隋建国 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
Mary Wiseman 纽约大学研究生院 荣退教授
David Brubaker 武汉纺织大学 教授
Ginger Danto 丹托之女
15:00—15:15 茶歇
15:15—16:15 小组讨论:宋晓霞,隋建国,Mary Wiseman , David Brubaker , Ginger Danto
16:15—17:00 Q&A(主讲人与观众)
学者介绍
隋建国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他被评论家誉为“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曾多次参加国际艺术群展,近期展览项目包括《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馆,2012年),《见所未见,UNSEEN——第四届广东双年展》(广东美术馆,2012年),《城堡中的花园——第九届巴滕贝格雕塑双年展》(德国,2013年)。艺术家个展包括:《隋建国:理性的沉睡》(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2005年);《运动的张力》(北京今日美术馆,2009年);《海牙天下》(荷兰海牙雕塑艺术馆,2011年);《隋建国》(佩斯北京画廊,2012年),《物痕-隋建国》(法兰克福谢佛画廊,2012年),《隋建国的掷铁饼者》(大英博物馆,2015年),《盲人肖像》(纽约中央公园,2015年)。
隋建国在艺术探索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处理方法、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他的雕塑将观念与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品多以大的尺度感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力。隋建国早期的雕塑作品带有很强的符号性,这些符号大多与社会、历史的特殊记忆密切相关。随后,他的创作逐渐抛离了个体的身份,创作进入了更为宏观的视角,从中可以看到一种对时间与空间概念的文化探索。同时,隋建国也成功地将雕塑带入一个全面反省中国现代性的艺术实践中。无论是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是后来创作的“中山装”、“恐龙”等经典形象,都是在中国本土的知识谱系和文化经络中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具有明显的知识分子气质,流露出严肃的社会批判立场和人文道德指向。此外他的创作还涉及影像、公共行为等领域。
Mary Wiseman/玛丽·比特纳·怀斯曼
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哲学与比较文学荣退教授。她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撰写《罗朗·巴特之狂》(伦敦与纽约:劳特利奇出版社,1989年),此专著论述了巴特对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和历史学理论的开创性贡献。她与刘悦笛共同编撰了《当代中国艺术的颠覆策略》(莱顿与波士顿:布里尔出版社,2011),此书就西方艺术概念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当代艺术提出了若干质疑。
玛丽在美学,伦理学和艺术哲学及文学方面发表过大量文章。她是《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编辑委员会的资深委员,两次任美国美学协会的理事,并担任国际美学协会总代表。
David Brubaker/大卫·布鲁贝克
武汉纺织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研究学者。他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并于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获得艺术哲学博士学位。他对中国当代艺术与当代水墨的研究体现在其著作《姬子及其艺术:墨道山水》,另外还参与撰写了《当代中国艺术的策略》、《佛教与梅洛·庞蒂》、《梅洛·庞蒂的女性主义解读》。他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刊登于《当代中国艺术》、《美学与艺术批评》、《价值探讨》、《库艺术》、《西北美术》等中外期刊。此外,大卫·布鲁贝尔还是一位画家和版画家。
Ginger Danto/金杰·丹托
阿瑟·丹托与第一任妻子(雪莉·珍·丹托)的小女儿。曾为驻美新闻工作者和调查记者,后为《纽约时报》、《国际先锋论坛报》、《今日美国》和其他美国和欧洲的艺术杂志撰写艺术新闻,她的撰稿另涵盖艺术家画册,专题论文,艺术综述和译文。2002年,金杰和她的丈夫阿兰·亨切尔(巴黎帕森斯设计学校校长)回到美国定居,居住于弗洛里达州的圣奥古斯汀。金杰现致力于动物保护,并参与和其父亲艺术理论相关的项目。
宋晓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教育部“当代艺术实践与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战略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美术史•20世纪的美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编写教材)、文化部“中国形象的海外生成:近20年中国当代艺术展海外调查”等项研究,完成中国美术家协会海外研修项目“从海外看中国形象的塑造”。自200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开设博硕研究生专题课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的问题与方法”、“西方视角与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当代艺术专题研究”。201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策划并主持全校跨院系工作坊“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研究”。自2013年以来,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当代学术开放讲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副编审、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双月刊)“景观”栏目特邀编辑。教育部中加学者交换CCSEP项目访问学者(1998-1999)、美国国务院教育文化署AED项目访问学者(2008),参加第四届“中欧文化对话”(卢森堡,2011)。主编《“自觉”与中国的现代性》(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人文三十年》(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有事没事:与当代艺术对话》(重庆出版社2003),著有《吴镇研究》(与杜哲森合著)、《工笔画与中国画的现代发展》、《现代性话语与近现代中国画的历史观重构》、《西藏主题与中国美术60年》等, 译著《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自2000年以来,策划“刘小东10年回顾展”(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你怎么看?——夏小万纸上作品展”(今日美术馆)、“俯仰的眼”——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作品幻灯交流展(中央美术学院多功能厅)、“造型——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教师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夜路:陸亮个展”(台北诚品画廊)、“重读:马晓腾个展”(今日美术馆)。 2006年执行策划“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美术转型”跨学科学术研讨会(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学术研讨会(上海美术馆)。
---------------------------------
“阿瑟•丹托国际学术研讨会——艺术品:从物品到理论”工作组
总监:王璜生
策划:王春辰,Michael Rush,Thomas Rose
会议协调:易玥,高高,Jennifer Somerville
公共教育:任蕊,胡晓岚,姚轶群,梁雯
视觉设计:纪玉洁
媒体推广:何一沙,刘希言
影像统筹:董慧萍,丁怡,全晶
现场协调:王兆,姚珊珊
行政支持:蒋桂婕,袁蕤,杨柳,任邵坤,Sam Watson
后勤保安:朱永康,孙炜,郭旭,陈小华,姜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