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ademic research

于洋:为君轻述 如画人生...

2022-10-24 11337 read

温馨提示因校园疫情防控要求美术馆暂停对外开放校内师生可正常参观当你走进这个展厅,你所即将看见和经过的,是一位百岁画家的艺术人生之旅。更为特别的意义是,这位老人是你所身处的这座近现代中国最早建立的国立美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国立北平艺专的先生。这里有他一生魂牵梦绕的情感与记忆,有他无限留恋的画架与教室,有他永志难忘的先师与同学。在几乎所有熟悉他的老友与学生的印象中,他很少言语,正如他的画作那样沉稳静穆;他的人生波澜不惊,却又充满复杂沉厚的况味。如今在他一百岁这一年,他的学校为他举办这场特别的展览。让我们随着这场展览,一起走进他——戴泽先生的艺术与精神世界。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戴泽先生的名字已为众人知晓和仰慕。他师从徐悲鸿先生,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代表人物,为新中国美术事业与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戴泽先生百岁艺术展,以庆祝与回顾戴泽先生作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丰富厚重的艺术生涯为主题。这个展览在梳理戴泽先生跨越两个世纪的作品的基础上,贯穿了两条历史线索:首先是与戴泽先生休戚与共的美院校史,戴泽先生自北平艺专时期起即是美院成长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人,他的作品不仅在内容题材上反映出中央美院各个时期和几代美育教师的风貌,其一生致力的美术事业也成为美院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的艺术风格代表着学院艺术的一个面向;其次,戴泽先生历经百年的艺术人生反映出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艺术的演进道路,中西融合的艺术创新、关注人民的大众视角、反映时政的主题创作、乃至新世纪出现的时尚元素,这些在戴泽先生的作品中都一一被记录和体现,他的艺术可以被视作为一部跨越两个世纪的中国美术史鉴。在这所百年美术学府中,一位艺术家的百岁展,应该展现哪些内容,如何呈现他的艺术人生,能为观者带来什么?这些问题在展览策划筹备过程中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脑际。我们力求通过这个展览呈现出三个方面的意涵:其一,突出展览作品展现戴泽先生百岁艺术人生的“全貌性”,全面地囊括戴泽先生从艺以来的各阶段有代表性的作品,清晰完整地展现其艺术发展、风格演变的脉络;其二,紧扣美术教育主题,围绕戴泽先生美术教育家的身份以及对中国美育事业的贡献,以其在执教生涯中的几个里程碑为节点设置展览板块,展现其人格品质与师者风范;其三,发掘呈现艺术家个人与时共进、与家国时代共鸣的特点,在展览中强化“亮点”,展示戴泽先生步履不停的艺术脚步,以及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时尚性,在老艺术家与青年观众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为了更好的营造这种氛围,我们在展场中设置了两处搭建的“意象”:一处是老美院校尉胡同校址U字楼的“门”,在第二、三单元的交界处,刚从中大毕业的戴泽,1946年应徐悲鸿之邀北上,任国立北平艺专助教,在这里开始了执教生涯。另一处是“窗”的意象,两扇窗子分别位于展厅起首与尾声。从一面望进来,这副窗格是徐悲鸿先生最后一课时,美院教室里泥封的窗子,那时的戴泽还是青壮年,在合影照片中坐在底角,满眼青春;从另一面望出去,那副窗格是晚年戴泽在家中凭窗远望,一幕幕风景已凝固为画作,承载记录了他的晚年思绪、处世哲学和家乡记忆。两扇窗,相隔半个多世纪,在展场中分隔而又贯通,正如一个人倏然而过的美好时光,和恍如隔世的人生记忆。那些意象,总会在某一刻交叠,在某一时空重逢。为了更好展现这种人生境遇的起承转合,我们在策划过程中精细整理了戴泽先生的日记,并将日记摘选的文字,作为展览线索的导航,以戴泽先生第一人称的独语作为无声的旁白,结合其手稿、信札、照片等历史文献,引领观者走进他的人生风景,感受其个人史与家国史的深闳关联。于是,依据戴泽先生的人生步履,我们设置了“问学”“志业”“深研”“寄情”“悟思”五个单元板块。从少年、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很多人的人生阶段和相应体悟是相似的。这五个阶段单元,你处于哪个年龄阶段,也许你的体验和感受就更为强烈地共鸣于哪个单元的作品,共鸣于作为艺术家的戴泽先生的际遇与心绪。在开篇的“问学”单元中,你将随时光隧道穿越到80年前,还在就读于重庆中央大学的戴泽,在徐悲鸿、吕斯百、黄显之、秦宣夫、李瑞年、费成武、陈之佛、傅抱石等名师教导下开启了漫漫艺术征程。他笔下美好的校园风景和熟谙的同学,那青葱的青春气息仿佛依然在我们身边弥漫。来到“志业”单元,当你穿过国立北平艺专U字楼的校门,路过戴泽作为最年轻的会员协助老师徐悲鸿筹办“北平美术作家协会”时成立会合影的老照片,看到那些表现平民百姓生活的速写和水彩,就已经嗅到了北平胡同里的市井味道……而到了“深研”和“寄情”单元,那些辗转各地的写生,那些描绘历史主题的大幅作品,那些为繁花与生灵所作的油画肖像,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勉刻苦的中年画家孜孜以求的劲头,和他对于美好生活的眷恋。这些画作色彩厚重沉稳,人物造型准确含蓄,它们的存在也足以令人思考,带有个性色彩的自然主义和忠于客观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如何奇妙地兼容在这些作品中。最后当你走进“悟思”单元,也就从人生旅程中秋季的绚烂多姿走进了冬日的深沉寂寥。伴随一生的老友们相继离开,使他不禁感怀人生冷暖和世间沧桑,他也开始重新找寻早年学画时那颗忠于自然的心。那时的他,可以将日常的细节画得朴实笃定而又饶有滋味,他的画作不以技巧繁复炫人,不以样式创新抢眼,却总是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真诚的神采。展呈百岁艺格,轻述如画人生。面对这样一位永远忠于内心、甘于默默奉献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我们今天该如何认识戴泽先生其人其艺?他为人老实厚道,所有的事都放在心里默默融化;同时在艺术上他又是一位典型的探索者和多面手,人物、风景、静物兼善,油画、水彩、彩墨、速写俱佳。当我们走进戴泽先生的如画人生,才真正懂得了以“轻”载“重”的力量,如同听到那些画作在面前轻轻耳语,让我们一起分享他的经历与感动。策展人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2年10月戴泽先生简介—————————————戴泽,1922年3月生,四川云阳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194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黄显之、秦宣夫、吕斯百、陈之佛等先生。1946年7月毕业,自重庆随中央大学复校至南京。后应徐悲鸿之邀北上北平任教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负责教具组。1948年被徐悲鸿正式聘为国立北平艺专讲师。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后,担任讲师,负责基础课教学,为素描教研组成员,兼教具组管理。1950年随《中国艺术展览会》赴苏联交流。1959年,任教油画系“第一画室”(吴作人工作室)。1987年退休。戴泽先生长期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中国美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像黄永厚、靳尚谊、王沂东等著名艺术家。其代表作品有《和平签名》《农民小组会》《胜利的行列》《夏日树荫》《鸢尾花》《热带雨林》等。展览作品(部分)—————————————《中大操场》 纸本水彩 23x30cm 1944《韦君像》 纸本水彩 23×12.5cm 1943《中央大学的课桌》 纸本水彩 12x18cm 1944《男人体》纸本铅笔 76×54cm 1945《夏日树萌》布面油彩 75×57cm 1946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万国志像》 纸本墨笔铅笔 38.1x28.3cm 1946 《前门护城河边》 纸本水彩 30x34.7cm 1946《北平窗外的雪》 布面油彩 33x52cm 1946《北平街头的乞丐》 纸本油彩 40.6×29.6cm  1946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东城墙》 纸本水彩 33x25cm 1946《我的桌子》 布面油彩 41×59cm 1948 广东美术馆藏《自画像》 布面油彩 56.5x40.5cm 1946《波兰克拉科夫》 纸本水彩 24x33cm 1951《画家徐悲鸿》 布面油彩 121×152cm 1978《麦积山石窟》 木板油彩 62×75cm 1953《中央美术学院》 纸本水彩 24.5×32.5cm 1953《农民小组会》 布面油彩130×160cm 1949-1950《胜利的行列》 木板油彩 160x221cm 1957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戴皮毛帽子的人》(《规划》草稿) 纸本铅笔83×61cm 1957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布达拉宫》 纸本油彩 62×40.3cm 1963《山东大鱼岛阳光下的海草房》 纸本水彩 27.5×39cm  1981《在海洋上》 布面油彩 74×93cm  1961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颐和园后山的雪》 纸本油彩 36×49cm 1979《白玉兰》 纸本设色 29x47cm 1960《小熊同他的妈妈》 纸本水彩 32.3×25.2cm 1951《海阔天空》 纸本设色 46×70cm 2009《花语》 纸本设色 135×70cm《窗外》 布面油彩 60×50cm 2000展览信息——————————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人生如画——戴泽先生百岁艺术展展览时间:2022年10月13日–2022年11月13日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层B展厅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 承办: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广东美术馆支持: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总策划:高   洪 范迪安学术主持:邱志杰学术支持:余   丁 曹庆晖项目策划:秦建平展览总监:张子康 韩文超展览统筹:王春辰 高   高 策展人:于   洋执行策展:李垚辰特别支持:戴   梦
More

早期北平艺专的国画讲义——“山水篇”...

2022-10-04 12596 read

因校内疫情防控需求目前展览仅面向校内师生开放展览现场“莫忘初业第一程——早期北平艺专的国画课堂”展览着力于通过对旧藏中的珍贵课徒画稿的梳理和展示,呈现1918-1932年艺专早期国画课堂的部分面貌。此次展出的馆藏课徒画稿主要分为山水和花卉两类,展现当时中国画系山水、花卉、写生三组别中最为重要的山水、花卉两组的教学。展览现场也以课徒画稿的内容进行展示空间的划分,展厅一侧为四位名师的山水画稿,另一侧为五位名师的花卉画稿。本期推送内容特别介绍山水组萧俊贤、萧谦中、贺良朴、邵逸轩四位导师的珍贵课徒稿以飨读者。山水画稿部分的导师共有四位,萧俊贤、萧谦中、贺良朴、邵逸轩,其中萧俊贤是最早执教北京美术学校的教授,也是首任中国画系的主任,萧谦中、贺良朴则是当时传统名家,早期中国画专业的重要教员,对于早期北平艺专的中国画教学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人坚信“山水以形媚道”,在我国历代绘画科目中山水画的地位尤为重要。这批作品在面貌上以古为重,内容涵盖山、水、树、石、云气等画法,从起手、组合到成稿,循序渐进。同时这批画稿的尺寸亦不大,并经过校方装裱成硬质卡片,在教学中取用方便,不易损坏,方便学生课内外临摹研习,充分体现了这批作品教学的特点,深得芥子园画谱的遗法。这批课徒画稿中最早的可溯至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建校之初,主体形成于1920年代的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时期,通过课徒稿上加盖的学校印戳,可以判断这批画稿至少在教学中沿用至1937年前后,使用了近20年。我国画法当仿古人手,必先从事临摹,限以十余种之皴法,俾学者殚精竭虑,以专攻其某一种。至所学既成,心手相应,然后可以杂取旁收,自具炉冶,镕铸诸家而自成一家。又极注重风神与气韵,此为我国特有之教法,亦即我国之所长,而与西洋诸国完全相反者也。——郑锦《郑褧裳演讲录》本次展出的虽然是课徒画稿,但却体现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如萧谦中和萧俊贤,他们一起被合称“二萧”,列为“旧都四家”,前人赞曰“琉璃厂肆成年见,满地烟云有二萧”。以“二萧”为例,虽然二者作品都以传统画稿的模式呈现,画面简练。但萧俊贤善用渴笔焦墨,笔法娟秀,师法四王,尤重“惜墨如金”之诀。而萧谦中笔力雄厚,墨气浓重,有“黑萧”之誉,是晚年致力石涛的结果。二者虽师承一脉,作品又是课堂示范,但笔墨对比鲜明,风格特征明显。1.萧俊贤萧俊贤(1865—1949年)简历萧俊贤(1865—1949年),字厔泉,号铁夫,湖南衡阳人。萧俊贤青年时在家乡从学于苍崖法师和山水画家沈翰,宗法四王和宋元诸家。1910年他历史性地成为晚清新式学堂第一位教授中国画的教师,任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毛笔画教习。自1918年始,萧俊贤任教于南、北两京高等师范学校和美术学校,亦参加余绍宋组织“宣南画社”等社团雅集。1922年后,他任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国立艺术专门学校中国画系主任,又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第一国立美术学校首任中国画系主任。1928年7月,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本学者大村西崖著《中国美术史》,称之为“民国以来一大家”。10月,萧俊贤辞职迁居沪上,以鬻画终老。萧俊贤工画山水,兼写意花卉,走的是一条“约以致精,更博以穷变”的学古、知新、求变的艺术实践之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其山水画稿14幅,尺幅不大,要在示范引导,而非个人抒写性灵,因而画稿不仅清楚交代了山石林木的笔墨造型结构与画法,而且在画之为画要在意境的教学导入方面非常自觉和鲜明。评价“其于山水,集唐宋以来诸家之大成,而参以游历所得名山大川之气势,融化妙造,自成一家,气骨醇厚,面貌苍古,布局才定,丘壑便见,首重皴擦,辅以烘染,分层加工,浑而不乱,宗于六法,运之一心。”——姜丹书《萧俊贤先生传》。作品图山水画稿片(之一)萧俊贤 约1918年 长,28厘米;宽,33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二)萧俊贤 约1918年 长,28厘米;宽,33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三) 萧俊贤 约1918年 长,28厘米;宽,33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四) 萧俊贤 约1918年 长,28厘米;宽,33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五) 萧俊贤 约1918年 长,28厘米;宽,33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六)萧俊贤 约1918年 长,28厘米;宽,33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七)萧俊贤 约1918年 长,28厘米;宽,33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九) 萧俊贤 约1918年 纵28厘米,横33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十) 萧俊贤 约1918年 纵28厘米,横33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画稿的创作时间萧俊贤先生此批课徒画稿除其本人的名章之外,皆钤“北京美术学校之章”。“北京美术学校之章”为北京美术学校的校章,最为重要,应是学校重要公文、文件中使用,本不应盖在课徒画稿这些教学用品当中。可以推测,这批课徒画稿成稿时间可能非常早,为北京美术学校建校初期,当时学校建制并不完备,并无其他具体机构之印章可用,只能加盖“北京美术学校之章”,以代表课徒画稿为学校公共资产。据此推测萧俊贤课徒画稿的制稿年代应为1918年,为所有课徒画稿之最早。2.萧谦中萧谦中(1883—1944年)简历萧谦中(1883—1944年),名愻,字谦中,号大龙山樵,原籍安徽怀宁。萧谦中约1903年由家乡到北京,师从同乡前辈姜筠,临学王石谷。期间曾以北京为中心,往来于东北、四川、河南。1921年定居北京,受聘为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并先后在北京美术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及私立“京华美专”任教。期间,山水画开始由王石谷上溯元四家,笔墨造景繁密,渐与同样擅画浑厚山水的萧俊贤有“二萧”之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其云水树石画稿12幅,笔墨肯定,胸有成竹,从单一题材画法向造景构境引带的教学意识非常明确。评价“(萧谦中)所作画以沉着雄伟为主,而神韵具足,则其天赋,非俗手所能模仿者矣。又四王衣钵而姜(颖生)传之,萧君于耳濡目染之余,初亦从事于此,后乃上溯元四家,而最得力于黄鹤山樵。近复弃去一切,专师石涛,出入半亩,厂肆间乃有黑萧之称。不知浅淡者以神行,浓厚者以气胜,知之者惟恐其不黑耳”。——1929年《民言画报》作品图山水画稿片(之一) 萧谦中 约1918-1922年 长,28厘米;宽,31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二) 萧谦中 约1918-1922年 长,28厘米;宽,31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三) 萧谦中 约1918-1922年 长,28厘米;宽,31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四)萧谦中约1918-1922年 长,28厘米;宽,31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五)萧谦中约1918-1922年 长,28厘米;宽,31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六)萧谦中约1918-1922年 长,28厘米;宽,31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七)萧谦中约1918-1922年 长,28厘米;宽,31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画稿的创作时间萧谦中创作课徒画稿的时间,可能略晚于萧俊贤。从萧谦中课徒画稿所钤印章“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总务处教具仪器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总务处教具股”“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总务处”可知,这批课徒画稿是在1922年北京美术学校升格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前后所作。因课徒画稿形制、笔法相近,装裱形式相同,学校教学发展和改制带来的教学变化也对课徒画稿有了新的需求,故创作时间可能在1918年至1922年之间。贺良朴宗法四王,上追王蒙,笔墨以董、巨为宗,运用披麻皴与浅绛法炉火纯青,是属于传统派的巨匠。但这批课徒稿却不乏构图新颖,别开生面的作品,虽画法仍以披麻皴为主,却清新自然,流露出鲜明地时代气息,令人耳目一新。而邵逸轩素以花卉闻名,但在课徒稿中十分珍贵地留存了一张山水画,内容表现的是初春雪景,意出宋元,全幅以擦染为主,辅以简练的披麻皴,枯笔淡墨足以见元四家乃至四王的影响,也展现出早期北平艺专的国画教育中注重山水题材的季节性因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3.贺良朴贺良朴(1861—1937年)简介贺良朴(1861—1937年),字履之,号篑庐,湖北蒲圻人(今赤壁市)。贺履之长于诗画词曲,是民国初年余绍宋组织的“宣南画社”参与者,他1918年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20年任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1926年湖社从中国画学研究会分裂后,他也参加湖社的活动。同时,贺履之也是北京美术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的中国画教授。贺履之工山水,亦精花鸟和人物,艺术实践以四王为基,上溯唐宋人笔意,又兼以华喦等明清个性派画家笔墨,风格多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其山水画稿23幅,笔墨清润雅致,笔法丰富细腻,有书卷气。评价“顾长康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工诗而不能画,从容二子之间者,王右丞也。弼则谓青莲斗酒百篇,豪饮狂吟,传为佳话,然能诗能酒而不工丹青。今吾履之则朋好聚欢,千钟不乱,诗酒兼雄而又工画,太白、辋川合而为一,亦足以自豪矣。” ——卢弼《南荃全集》。“工古文及古风诗,画山水、人物、花卉疏朗有华夏风格。”—— 胡佩衡。作品图山水画稿片(之一) 贺良朴 约1922年 长,31.5厘米;宽,44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三) 贺良朴 约1922年 长,31.5厘米;宽,44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五)贺良朴约1922年 长,34厘米;宽,45.5厘米 纸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六)贺良朴约1922年 长,34厘米;宽,45.5厘米 纸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八)贺良朴约1922年 长,31.5厘米;宽,44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十二)贺良朴 约1922年 纵31.5厘米,横44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二十一)贺良朴 约1922年 纵31.5厘米,横44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二十三)贺良朴 约1922年 纵31.5厘米,横44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画稿的创作时间贺良朴课徒画稿大部分钤有”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总务处教具股“,虽部分被覆盖,但可判断课徒画稿为同一时期、同一批次制稿,此批画稿尺寸较萧俊贤、萧谦中的课徒画稿变大了很多,可以看到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创作时间可能为1922-1924年之间。4.邵逸轩邵逸轩(1885—1954年)简介邵逸轩(1885—1954年),名锡濂,号亦仙,浙江东阳人,是民国著名报人邵飘萍侄,《京报》美术编辑。工花鸟山水,兼及人物亦工致。1931年创办邵逸轩国画研究所,同时在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科国画组兼任课外选修导师、国画实习教员。七七事变后回家乡东阳任民教馆馆长,1949年后返居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其丙寅初春所制山水一幅,意出宋元,枯笔淡墨,气象生动。评价“吾友邵逸轩先生,历年以绘事名古都,若陈半丁、齐白石、王梦白诸公皆其府上惠友也,傅抱石既以山水名,而其山石树木画法,实得之逸轩,世少知之尔......时故都梨园大家王瑶卿、梅兰芳,弦管之余,颇习丹事,皆师争逸轩。”——张大千《邵逸轩遗作及其女子幼轩近作画集》。作品图山水画稿片(之一)邵逸轩 1926年丙寅四月 长,45厘米;宽,33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通过这一批课徒稿,观者走进百年前的名师课堂,了解百年前中国传统绘画进入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之初的状况,体会百年前国画系师生欲“恢复过去曾经震动全世界独霸东方之荣誉”的使命,领悟北平艺专建校时前贤志士“发达美育”以图“救国争光”的初心。注:此文中对于中国画系导师的介绍文字部分选自曹庆晖《丹青密码——看“艺专”旧藏国画稿》展览信息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精品陈列“莫忘初业第一程”——早期北平艺专的国画课堂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时间:2022/09/20–2022/10/23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4层展厅艺术总监:张子康展览统筹:王春辰 高高学术顾问:曹庆晖 策 展 人:李垚辰
More

策展人给你讲述“‘莫忘初业第一程’——早期北平艺专的国画课堂”展览缘起...

2022-09-23 12463 read

因校内疫情防控需求目前展览仅面向校内师生开放展览现场一百〇五年前,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说”,将“美育”看作是改造社会的重要方式。一大批对于美育、美术抱有极大希望的有识之士,也希望通过美术专业的学校教育,培育人才,增强国人审美,改变社会风气,实现民族的复兴。1928年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校景之一——学校大门1928年国立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校景之二——大礼堂一百〇四年前,1918年4月15日,北京美术学校的成立,是美育救国思想实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22年,北京美术学校更名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之后,成立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中国画系。在初创时期的教师心中,美术学校的育人目的不仅是对于技艺的培养,培养一个能够了解中国艺术审美,改造社会的人才,才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1926年国立北京艺专国画系第一届卒业同学暨本系教授合影纪念(前排右二为萧俊贤)1927年中国画系教师与毕业生合影早期中国画专业的教学核心陈师曾、萧俊贤、姚茫父等都是提倡“首重精神,不贵形似”的中国画学传统的中坚力量。1922年,陈师曾写出《文人画的价值》,认为中国画是进步的,提出中国画学习当中重要的“人品、才情、学问、思想”。在教学中,艺专一直坚持重视临摹教学的传统路线,以学古知新为内核的分科入门、临摹为本、旨在创稿的课程建设,为中国画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但是,由于史料和作品的缺乏,对中国画最初进入学校教育的这一段历史一直并不是很清晰,研究很难深入开展。许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名师也因历史变迁而被后人所淡忘。幸运的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近年在馆藏整理中,重新发现了萧俊贤、贺良朴、萧谦中、王梦白、邵逸轩、朱葆慈、汪公严、郑曼青、王雪涛等9位早期在艺专任教的中国画名师的一大批课徒画稿留存,根据考证,课徒画稿的创作时间从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建校之初一直延续至1920年代末,是目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入藏最早的一批藏品。这一批珍贵的课徒画稿是当时中国画教学的重要讲义,涉及山水、花鸟的分科教学,相对完整的展现了中国画教学的由浅入深的临摹方法。从饱含历史沧桑的名师课徒画稿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笔墨间的传承和思考,可以看到中国绘画独特韵律,它们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早期北平艺专的中国画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次展览,以这批馆藏早期北平艺专中国画课徒画稿为基础,综合新近修复的早期北平艺专的学生作业及同时代的珍贵史料,绝大部分展品为首次展出。通过作品、图表、文献、照片等方式,钩沉、勾勒早期北平艺专中国画教学的方法与面貌。在图画讲义中,在教授论述中,在历史图像中,寻找中国近代中国画教育的初型和初心,并探讨一直在教学中传承的“精研古法”“首重精神,不贵形似”的中国画学传统与美育救国的时代背景的紧密关系。本次展览题目取意自1928年中国画系主任萧俊贤为毕业生题写的祝辞——“他年令誉寰中满,莫忘初登第一程”。莫忘百年之前美育事业的初心,莫忘在美育刚刚起步时期北平艺专先贤做出的努力,以及留下的宝贵遗产。“莫忘初业第一程”,发现百年来的变与不变,再次审视近代国画教育的初心的感人之处。文/策展人:李垚辰2022年9月部分展览作品山水画稿片(之一)邵逸轩 1926年丙寅四月 长45厘米 宽33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花卉画稿片(之四)郑曼青 1926年 长50厘米 宽35厘米 纸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山水画稿片之(二十三)贺良朴 约1922年 纵31.5厘米 横44厘米  纸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花卉画稿片之(五十三)王梦白 1923年 纵44厘米,横32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花卉画稿片之(五十六)王梦白 1923年 纵44厘米 横32厘米  纸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花卉画稿片(之二) 王雪涛 约1920年代末 长33厘米 宽46.5厘米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花卉画稿片(之五) 汪公严 1924年 长32厘米 宽43.5厘米 纸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花卉画稿片(之一)汪公严 1924年 长32厘米 宽43厘米 纸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花卉画稿片(之三)汪公严 1924年 甲子新秋 长32厘米 宽43.5厘米 纸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展览信息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精品陈列“莫忘初业第一程”——早期北平艺专的国画课堂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时间:2022/09/20–2022/10/23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4层展厅艺术总监:张子康展览统筹:王春辰 高高学术顾问:曹庆晖 策 展 人:李垚辰
More

李继伟谈“莫扎特-基因”展览作品...

2022-01-06 23398 read

“莫扎特-基因:李继伟艺术展”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层大厅展出。所有参展作品都是李继伟为这个特定的展览空间在今年创作的新作。他象征地表现莫扎特音乐中超越信仰,追求自由和回归自然的意义,通过塑造一个抽象的,含有东方元素的视觉空间表达对音乐家莫扎特创造精神的感知与理解。1. 形式此次展览是使用多媒介综合表现的方式,融合亚克力、灯光、水墨、颜色、金属等不同材料,以及解构主义、水墨概念、抽象绘画色彩构成的元素,创作了系列装置作品。在展览准备的初期,首先考虑的是空间。空间与作品、与人的关系,具象空间与抽象空间的关系,空间维度的转换和延续,作品与作品之间以及作品本身的关系。通过平面、立体造型、光影、材料等营造的视觉感官引起想象和精神感应,创造出具有当代感的虚幻意识空间。基因系列118-09  亚克力、丙烯、LED  123 x 81 x 28 厘米  2021年2. 视听转换与抽象意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存在,是有着抽象意识情感生命的。而音乐大师莫扎特世人皆知,他已成为音乐的代名词。当代人类社会的进化与演变,生物基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类遗传重要细胞组织,是人与人之间区别个性特征的自然生物体证。天才莫扎特的基因是他创造音乐个性的重要因素。为此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转换音乐听觉欣赏的惯例,用视觉表现看不见的节奏、情绪、精神和音乐深层的抽象意识。使用透明的材料,穿越基因与人类生活隔离的一层生物体界限,有形与无形地表现基因个性存在的重要含义。从“F-大调”到“基因系列”,再到“莫扎特-基因”,是一个从具象走向抽象,解构之后再创造的过程。切开莫扎特头像,剖析自我对于音乐背后的感知,在切割后形成的间隙中,弥散着无形的、抽象的事物,而“基因系列”中塑造的独立生命体可以说是将这种事物可视化。这些形态奇异、富有动态视觉的生命物质、彼此通过外部空间在传递、交换着某种信息,这是在生物基础之上人的意识、思想、观念等精神活动。最后多维度的理解,把所有的语言用一句话说出来,转换为最简洁有力的表现:“莫扎特-基因”,它像一只巨大的抽象“蓝手”,以虚幻的动势在“触摸”着空气。象征精神流动支配行为,创造艺术及各种事物,影响人类科学、伦理、生物进化与意识演变。莫扎特-基因亚克力、丙烯、金属、LED650 x 370 x 320厘米2021年3. 实现实施制作中,先要画出脑子里想的一个概念,把它进行立体造型与建造结构的整体视图化。再将它们局部分解,使用亚克力材料进行各种异形的制作,并把这些异形体再进行组合,实现最初的观念造型装置。亚克力的可塑性很强,并有很好的透明度,它具有空间视野和丰富的色彩,并极具当代感和吸引力。它的软与硬的不确定性与其它材料产生了即柔和又矛盾的关系。基因系列118-01  亚克力、丙烯、LED  150 x 100 x 26厘米  2021年基因系列118-03  亚克力、丙烯、LED  150 x 100 x 28厘米  2021年创作中随时考虑异形的局部与整体造型关系,异形与平面的空间关系,同时考虑水墨和色彩的形式。有意识的选择材料的叠加、组合、分离,利用水墨与颜色的流动性和光感效果的颠覆性。对材料进行实验性的了解,最终光影把这些多媒介组合、精简和控制在一个时空节点集中表现。不同灯光决定了立体结构起伏变化的程度、颜色倾向,制造了色彩、材料、结构之间的视觉关系和不同形式的效果。它既模糊了艺术表现形式与材料运用的界限,还刺激我们对美术作品惯性标准的要求。基因系列118-08亚克力、丙烯、LED152 x 101 x 31 厘米2021年基因系列118-07亚克力、丙烯、LED152 x 101 x 32 厘米2021年整个制造过程并不是雕塑里的小形体放大作品的概念,而是充满感官意识与意外变化的制作。它既充满自然动感活力,又承担了异型制作不可修正的风险,每件都是不可复制的唯一作品。4. 思想和行为人类从农业、科技、工业、信息革命至今,社会生活随着技术超越的发展不断演化,人类一直在挑战人类自己生命的极限。今天的哲学、科学、信仰和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虚拟抽象的存在成为现实的一部分,隐藏在人们背后的意识影响了思想和行为。艺术家用当代艺术对自我感知世界做出重新的表述,而形式与媒介是为了表达观念而使用的工具,它包括但不限于:平面的绘画、颜色、雕塑、影像、多媒体,音乐、形体等等。艺术行为本身就具有真正的含义,只不过当艺术家完全抛开对形象的表现,观众有时会茫然。写实和抽象其实一个太极的状态,相互融合的矛盾成为一个整体。艺术是一段没有走完的路,走向抽象、观念、当代性是传统一定要走的路,只有当代才能凸显传统的价值.....基因系列M-08-12丙烯、画布200 x 150 x 5厘米x32021年过去历史的艺术是从对信仰的赞颂开始的,继而演变到写实,视觉的理解都是第一位的。而视觉在当代艺术中是第二位的,首先是从人性和意识去理解艺术,观念是最重要的核心。文/李继伟展览现场艺术家简介李继伟,1960年出生于北京。1980年至1984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至1988年,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1990年至1993年,就读于奥地利维也纳美术学院,师从Markus Prachensky 教授,参加“抽象绘画大师班”并获得“大师班”奖及奖学金,就读期间还获得“富格”金奖(Goldener Fügerpreis)和艺术硕士学位。1994年,加入奥地利职业艺术家协会。1995年至1996年,旅居考察美国,加拿大(走访纽约、华盛顿、波士顿、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及温哥华,卡尔加里,蒙特利尔)。1999年至2001年就读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多媒体专业。自1996年起,生活及工作于柏林、北京。李继伟是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80级叶浅予先生主持的实验班的学生。在叶浅予先生“博学博览”的指导思想下,李继伟在校期间曾深入学习过中国画的传统,一直在思考如何面对和开拓传统,创造出与时代相呼应的作品。经过在奥地利和德国的学习,他系统研究了西方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而他的作品,无论是大型公共艺术还是装置和布上绘画,跨越传统到当代,融合东方和西方,运用新媒体、新材料,形成自成一格的抽象视觉语言。展览信息莫扎特—基因:李继伟艺术展展览时间:2021年11月24日至2022年1月9日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层大厅主办:奥地利驻华大使馆、中央美术学院承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温馨提示 |因校园疫情防控要求,美术馆暂停对外开放,期间校内师生可正常参观。我们将通过作品推送、线上展厅等形式与公众分享交流,请您持续关注。
More

《莫扎特-基因》的台前幕后...

2021-12-30 23552 read

《莫扎特-基因:李继伟艺术展》全部的参展作品都是艺术家李继伟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层大厅,这个特定的展览空间创作的新作。
More

勿失毋忘丨滑田友:传统与继承——四川访古随感(1963年6月-7月)...

2021-12-28 23660 read

上世纪50、60年代,滑田友与雕塑系老师们前往中国古代雕塑遗迹进行了多次调研。滑先生为当时的古代雕塑调研做了很充足的准备,比如详尽规划了调研路线,更是携带颇为先进的照相机,对当时的调研状况做了完备的图像记录,并在考察后撰写了多篇调研成果综述。
More

艺术家访谈 | 《莫扎特-基因:李继伟艺术展》...

2021-12-28 19534 read

《莫扎特-基因:李继伟艺术展》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一层大厅展出。所有参展作品都是李继伟为这个特定的展览空间在今年创作的新作。
More

勿失毋忘丨美术馆中的临摹课:雕塑系走进滑田友作品...

2021-12-23 23767 read

雕塑系二十余位同学以临摹的方式学习滑田友雕塑的语言、技巧和空间表达方式,薪火相传,以此来纪念滑田友先生诞辰120周年。
More

勿失毋忘丨滑田友:我对雕塑基本训练的看法...

2021-12-23 23185 read

滑田友先生是20世纪中国雕塑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家,他不仅是新中国雕塑艺术乃至新中国美术的标杆,更是在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为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教学,为雕塑系的发展壮大投入巨大心力。
More

勿失毋忘 | 曹庆晖:雕塑家滑田友诞辰120周年纪念展的剧本生产与实现...

2021-12-13 14216 read

“勿失毋忘”作为雕塑家滑田友诞辰120周年纪念展的主题,它的提出与展览的诞辰纪念性质密不可分。或者说,它的提出非常恰当地应和了展览的诞辰纪念性质。但之所以提出这四个字,却不是一时的灵光乍现,凭空生造出来,而是有它确切的实物来源和情感逻辑。
More
Quick loginAccount login
  • Mobile phone number will be your login ID
  •  
Use Artron membership to login